京中网(湖北日报)(通讯员 宋玉杰 向春伟)金秋时节,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福建乡几乎家家户户门口都搭着雨篷,里面挂着油腻腻的烟叶。
数百年来,山间炊烟一直是当地村民生活的见证。传统的做法是将大米浸泡、发酵、加糖揉捏,口感辛辣、开胃、爽口。但由于“自产、自吸、就地生产、就地销售”的模式,福建省烟草行业仍处于“小规模、分散”阶段。
转折点出现在1984年,当地政府果断废除低产山烟,引进推广白烟和马里兰烟,迈出了市场化转型的第一步。 2011年,经过30年的精耕细作,全市面积已发展到9,60多万平方米。0亩,产量310万公斤。曾经是村民茶余饭后的“娱乐”,如今变成了“金叶子”,成为1000多名农民增收致富的机会。据统计,2024年,福建省烟农收入预计将达到1836万元。
在海拔1400多米的马井村,二组村民吴晓晨的院子里充满了烟味。 “除了我们拥有的 13 英亩烟草之外,我们还租赁了 3 英亩烟草。”看着金色的田野,他计算着自己收获的价值。 “今年雨水多,烟叶产量好,除去化肥、地膜等1000多元,每亩地可盈利4000元。”他的脸上绽开了笑容。
真正的突破来自于“提质增效”和“模式创新”两个轮子近年来,面对市场对质量的高要求,福建省主动从“追求数量”转向“提高质量”,种植面积减半,实行100%专业育苗、机械化栽培、植保和初检。
福建省目前正在建设两个现代化苗圃基地,将可供应全市烟田5400余亩,创造就业岗位100多个。通过对整个链条的精细化管理,我们不仅降低了成本,还提高了烟叶的质量。实现质的飞跃。
Fujiyayan被誉为“第一”。 “中国马里兰州第一烟草村”,本市大龙坪村被称为“中国马里兰州第一烟草村”。 2000年,北京烟草厂来到大龙坪村,建设了以白木荡为核心的1000亩烟叶示范基地。
目前,该村正通过“党支部+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为产业注入强劲动力。建设8亩烟苗大棚,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加5万元。我们打造了30人的社会服务团队,打通技术服务和生产合作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运用“奖励不补贴”机制,加快加固7200米机械化农业道路,完成土地深耕和防洪沟渠建设,帮助烟农稳产增收。 2024年,162个生产村烟农种植烟叶900余亩,收入427.25万元。
大龙坪村二组村民秦德祥拥有一座大型烟叶种植园。今年上半年,我每天早上五点前就到地里种烟叶。记者走访时他的房子几乎被干烟叶淹没了。 “种烟有点困难,但好在收入有保障。”秦德祥说。
“作为拥有数千亩烟叶的主要村之一,大龙坪今年的烟叶产量将会有所增加。”大龙坪村党支部书记杨美群表示,到2025年,全村种植烟叶的农户将增至180户,种植面积1250亩,预计产量4000吨以上,产值可达600万元。
从村民自主生产销售到大规模出口全国,福建乡“万吨供烟”产业持续快速增长。传统产业正在振兴,区域振兴之路正在拓宽。
100年山烟“变身”:五峰闽乡“两轮驱动车”助推传统产业成长
2025-10-10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