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十四五”期间,湖北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根本目标,着力夯实民生基础,回应民生关切,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不断改善民生。保障和改善民生,必须坚持问题导向。 “历史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前进的”。只有不断发现问题、深入分析问题、有效解决问题,才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满意的答案。 立即发现父母之间的问题。 “知家泄密者在天下,知府泄密者在草丛”。民生领域的问题和矛盾往往隐藏在基层日常生活中。越早发现了,解决起来就越困难。 “没有研究就没有发言权。”了解群众最真实的突发事件、困难和焦虑,必须主动深入社区、深入乡村、深入田野,感受基层群众生活脉搏。只有抓住“同板凳”的“日常谈话”中的紧迫性和期待性,在“讲真话”的“怨水”中感受到焦虑和悲伤,才能避免“看花”的形式主义,克服“玻璃后面”的经验主义,确保民生活动始终围绕群众、围绕群众问题。 通过追查问题的原因来分析问题。 “行浅水者有鱼虾,行深水者有蛟龙”。找到问题只是第一步。只有深入分析问题,找出其核心原因开出合适的处方。 “我们必须深入分析思考,去粗取精、去伪存真,从这里到那里、由外而内找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,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”。以解决问题为基本方向,分析问题要有针对性、聚焦难点、难点,避免“戳眉毛、戳胡子”。同时,强化系统思维,提高从“个别问题”中判断“通病点”的能力,提高从“个体问题”中判断“通病点”的能力,提高从物品堆积、停车场杂乱等表层现象分析原因的能力,包括物业管理机制不健全、居民集体治理意识淡薄等。 我们通过负责任的行为解决问题。 “无论是这一招还是那招没有执行,都只是假招而已。”目的是发现问题、分析问题就是为了解决问题。如果问题只是简单地“列出”而无法“解决”,人们的日常工作就会成为“半成品”。 “实施应被视为完成工作的主要方式。”针对群众急、难、急的问题,建立“清单销售、调拨控制”机制,制作“明细表”、“工程文件”、“施工图”,方便整改落实,确认实际效果。要及时收集基地产生的好经验、好做法,完善和推广“地方戏”、“名剧”,并将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。要培养“修正思维”,举一反三,推动工作从“回答问题”向“解决某类问题”转变。 在“十一五”缔结的历史十字路口“十四五”和“十五五”规划纲要中,广大干部要保持问题导向,自觉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政治责任,解决人民群众的燃眉之急、难事、焦虑问题,增加人民群众的满足感、幸福感更持久、安全感更持久。 来源:荆楚网(湖北日报报网) 作者:陈茜(武汉长江新区“江晓路”团队) 编辑:张江
